- 更名公告:“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汽車經銷商商會”正式更名為“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
- 商務部:二手車交易持續活躍 異地交易量占比翻倍
- 國外二手車價格大漲 二手車出口市場火熱
- 江西開展機動車維修行業專項執法行動,重點檢查機動車維修經營備案情況!
-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被撤銷登記,你考過它家的二手車評估師證嗎?
- 全國雞肋證書老大,終于倒了!你手上有這個單位發的報廢汽車拆解工假證嗎?
- 二手車出口企業怎么入局?有哪些難點?面臨哪些挑戰?
- 徐州豐縣 | 開展機動車維修市場聯合執法檢查,規范維修市場
- 惠州發布進一步認真落實機動車維修經營管理規定的通告
- 全聯汽車經銷商商會:2024年上半年汽車市場發展形勢分析會在長沙舉行
- 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適度放寬鄉鎮藥店開辦準入條件
成考政治知識點總結,專升本政治精選考點(5)
成人高考專升本是需要考政治科目的,也是拖分的主要科目,那么成考政治怎么考高分呢?小編精選了下面這些重點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七章 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和歷史進程
		
	
		一、社會發展的動力
(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和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因為:(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定的社會形態。在這兩對矛盾中,前一對矛盾更為根本。(2)這兩對矛盾是社會區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質,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決定了社會的性質和面貌。(3)這兩對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其運動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
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是:社會發展以生產力為基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發生沖突,要求變革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又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筑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新的經濟基礎又解放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這種層層決定和反作用的關系,形成了以生產力為最終根源、整個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前進上升的辯證運動過程;這個一般進程具體表現為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依次更替。
	
		
(二)“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
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是“生產力標準”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1.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1)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物質生產是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一切社會關系存在、發展的最終根源。
(3)物質生產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最終決定上層建筑,不斷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是不能選擇的客觀物質力量,它決定了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在此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有一定限度,歸根結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要反對歷史多元論和歷史相對主義。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是單一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革命、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等等,都能夠在一定條件下推動社會的發展,它們匯成作用和反作用、決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綜合力量。但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歸根到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社會革命、科學技術,歸根到底,也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發生和發揮作用的。物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觀點。歷史多元論認為,歷史“是被多元地決定的東西”,人們的思想、知識可以決定社會的發展,否認物質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從而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堅持生產力標準,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所謂生產力標準,是指:(1)是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是判斷一切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2)是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判斷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3)是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判斷一切制度進步、優越與否的根本標準,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所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是允許生產力以過去沒有的速度和規模迅速發展,發展先進生產力,大大提高生產率。
	
		
生產力標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檢驗真理的客觀實踐標準的運用和深化,也是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的體現。生產力標準是判斷社會進步的銳利武器;要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這是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實踐和尊重實踐的重要的唯物史觀根據;它是進一步深化、完善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銳利武器。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也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才能最后使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進而過渡到共產主義。因此,******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是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要敏銳地把握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采取切實的工作步驟,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
	
		
	
		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社會形態及其更替
1.社會形態的含義和內容
社會形態是指同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特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形態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把復雜的社會關系區分為物質的社會關系(主要指生產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包括文化、道德、政治關系等)。經濟基礎是同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其中,前者是思想上層建筑,后者是政治上層建筑。前者為后者提供理論根據和指導,后者在前者指導下建立起來,是前者的物質附屬物;后者為前者的傳播、實現提供政治保證,并強烈影響前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基礎的性質是劃分不同類型社會形態的客觀標志。不同社會形態的區別,主要在于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不同。社會形態范疇是對一些同類社會共同體本質的概括,同一種社會形態在不同國家、民族中有不同的特點。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2.社會形態的更替階段
社會形態的演化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決定的,它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依次更替的過程。人類社會已經出現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五種社會形態(以生產關系劃分為標準的社會經濟形態).
	
		
	
		
		(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
1.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指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依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是因為:(1)社會發展依賴于自然環境、人口,特別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2)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決定生產關系并最終決定上層建筑,決定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必然性。(3)社會發展是由許多個人意志和活動構成的“總的合力”作用的客觀結果。盡管人們都在進行著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但人活動的目的不是主觀自生的,社會發展的現實常常既不是這些人,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社會發展過程的決定性使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社會形態。
	
		
	
		
		2.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是指,在一個國家、民族處于歷史轉折點時,社會發展往往顯示出多種可能的途徑。哪一種可能變成現實,取決于這個國家、民族的自覺選擇,取決于這個國家、民族內部不同階級、集團的力量對比。選擇可以使一個民族跨越一定社會形態,通過不同道路實現社會發展的規律。一個民族之所以作出這種或那種選擇,一是取決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個民族進行歷史選擇的直接動機;二是取決于對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這種把握程度,直接制約著其歷史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向;三是取決于對國際環境的認識,從對這種認識中獲得“歷史的啟示”。
	
		
	
		
		3.主體選擇性與社會發展決定性是內在統一的
		社會規律在總體上、長遠趨勢上決定歷史進程,但社會歷史的具體內容則受到主體的認識、意志和選擇的重大影響,社會發展過程是自然歷史過程和人的創造過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社會發展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是內在統一的。一方面,社會發展的決定性通過人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表現和實現出來,主體選擇性是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實現形式。另一方面,主體選擇性又以社會發展的決定性為前提;選擇是在既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選擇,是在客觀可能的時空條件下的選擇,它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人們不能選擇生產力,也不能任意選擇和變革生產關系;更不能改變人類歷史的總體進程。
		
	
		(三)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1.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是指:就人類總體歷史而言,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在生產力推動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的過程。社會形態更替的基本秩序是: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依次更替。
		
2.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是指:就具體國家和民族來說,社會形態的更替并不是嚴格按照上述序列依次演進的,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能夠跨越某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以“跳躍”方式走向先進的社會形態。
	
		
3.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是辯證的統一:一方面,社會更替的統一性通過多樣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多樣性并不是對統一性的否定,具體國家社會形態的“跳躍”必有特定的社會歷史前提條件。從人類歷史總體來看,封建社會的產生不可能晚于資本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的出現必然早于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形態更替有其一定順序性。
	
		
4.現實的社會形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這表現為,同類社會形態既有共同的本質,即社會根本性質上的統一性,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即不同國家,由于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差別,表現出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方面具體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同是封建社會,中國和西歐不同;同是資本主義社會,日本和美國又有不同。
	
		
	
		
		(四)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1.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
社會發展的前進性是必然趨勢,理由是:(1)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發展前進性的最深刻的根源。(2)社會發展的前進性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要求決定了社會前進的基本趨勢。(3)社會形態的更替是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它拋棄了陳舊過時的東西,保留了合理有價值的東西,并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否定社會發展前進性的歷史循環論和歷史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
	
		
	
		
		2.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
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表現為:曾經是進步的社會形態,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喪失了原有的進步性;某一社會形態從某些方面看是前進了,但從另外方面看卻是退步了;新的社會形態產生過程中,進步階級和反動階級、新舊勢力在斗爭中互有勝負的曲折性;新社會形態建立后,出現停滯、以至舊社會形態復辟倒退的曲折性等。這是因為:社會發展的前進性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復雜的,而不是抽象的、純粹的;新舊階級和勢力力量對比及其變化;新的階級和勢力犯了錯誤。
	
		
	
		 相關閱讀:
	  
	
|   |   | 
 微信
微信





















 
 






 
         
        
